- 题名/责任者:
- 空间经济:城市及城市体系模型/黄燕萍著
- 出版发行项:
-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6
- ISBN及定价:
- 978-7-80257-983-5/CNY38.00
- 载体形态项:
- 10, 142页;24cm
- 其它题名:
- 城市及城市体系模型
- 其它题名:
- 兼论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
- 丛编项:
- 书香中国学术文库
- 个人责任者:
- 黄燕萍 1984- 著
- 学科主题:
- 城市化-研究-中国
- 中图法分类号:
- F299.21
- 一般附注:
- 项目资助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两岸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人力资源、技术进步的视角”(20720151011) 和“中国实践背景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2072015103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差异--人力资本的视角”(13JJD7490025) 和“集聚、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 基于我国城市的分析”(14JJD79002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路径研究”(13&ZD029)
- 责任者附注:
- 黄燕萍, 女, 1984年生, 浙江台州人。2012年6月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 书目附注:
- 有书目 (第124-137页)
- 提要文摘附注:
- 本书建立了一个包含空间因素的城市体系一般均衡模型, 并将理论模型的政策含义与我国当前二元结构下的城市化问题结合起来, 为我国农村地区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利用理论模型推导出的市场潜能曲线和均衡城市效用曲线, 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面分析并且得出结论: 在市场自组织情况下, 随着人口的增加, 旧城市终将过大, 新城市必然诞生太迟, 因此为了避免城市过大, 政府对新城市的规划和支持是必要的。在赋予就地就近城市化理论依据之后, 本书接着分析了中国在二元结构下农村地区就地就近城市化的现实意义和条件。
- 使用对象附注:
- 相关研究人员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 条码号 | 年卷期 | 馆藏地 | 书刊状态 |
F299.21/65 | CN1480509 | - | ![]() |
阅览 |
F299.21/65 | CN1480510 | - | ![]() |
可借 |
F299.21/65 | CN1480511 | - | ![]() |
可借 |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